人體上肢的主要攻擊手段是拳擊,下面簡要給大家講述一下拳擊的發力原理。
拳擊的發力原理是一種震蕩發力,是一種提倡穿透效果的發力方式。

何為震蕩發力?比如我們一拳打在沙袋上,沙袋呈前后擺蕩狀態,則說明是推擊的發力原理,那么是錯誤的。如果沙袋成高頻振顫狀態,則說明是標準的震蕩發力,是正確的。
在實戰中,如果是推擊發力的話,一拳擊中對方后,對方受推擊作用后會迅速后退,隨著位移距離的增加,作用力會被逐漸或快速化解,無法造成有效打擊,換句話說,對手未必會喪失戰斗力;如果是震蕩發力的話,一拳擊中對方后,力量瞬間刺入人體內部,對方會迅速摔倒在地,或做軟倒狀態,堆倒在地。有較高的概率會使對手喪失戰斗力。

我們從行為上對拳擊發力流程作一解析:1放松---2緊張---3放松
拳擊的攻擊力大小取決于物理學上最終動量的大?。?/p>
動量:p=mv
{p:動量(kg/s),m:質量(kg),v:速度(m/s),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}
1放松:拳頭在接觸目標以前的位移過程中,要盡可能地做到手臂的放松,包括大臂放松、小臂放松、手腕放松;越放松,則v(速度)越快。
2緊張:拳頭在接觸目標的一瞬間,手臂迅速緊張,前臂肌肉瞬間膨脹,拳頭瞬間握緊;越緊張,則m(質量)越大。
此時動量瞬間達到最大程度 p=m(最大)* v(最快)
3放松:擊中目標后迅速收拳,收拳的時機非常重要,剛剛感受到反作用力時為收拳的最佳時機(重點),收拳越及時越迅速,則震蕩效果越明顯,攻擊力有效轉化成為殺傷力。

拳擊發力是一種整體發力,是要盡可能地帶動全身的力量,集中在每一拳的擊打上。
絕大部分拳法都是由蹬地、扭腰、送肩的連貫動作形成一擊的。拳擊的力量來源構成:腿70%-75%、腰15%-20%、肩10%-15%、手臂3%-8%。此中給大家糾正一個誤區,拳擊的力量并不依賴于手臂的力量,而是依賴于腿部,手臂主要起到一個緩沖反作用力的作用,其中前臂(小臂)和手腕擔負著絕大部分反作用力的抵消任務,所以前臂肌肉要發達,腕力要強大,以防受戳傷。
正是由于腿部為主要發力源泉,所以腿部一旦被控制住,或在倒地狀態,則拳擊殺傷力大打折扣;這也是為什么當代takedown技術、抱摔技術如此盛行的一大原因。